以工匠精神为题的议论文
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,大家都写过论文,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,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。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,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以工匠精神为题的议论文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工匠精神”这个词汇,在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后,成为中国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。众所周知的是,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如果没有“工匠精神”,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世界品牌的。培育精益求精、消费者至上的工匠精神、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,是中国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、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。
当我听到耳熟能详的品牌名字,如“百达翡丽、江诗丹顿、万国、卡地亚”时,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一位年迈的老人,戴上老花镜,在深夜的台灯下,一次次打磨着不足几毫米的零件。手表,在生活中或许是件奢侈品,但也因此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的'伟大。老钟表师们夜以继日的坚持着每一个没有丝毫偏差的零件,才做出百年不停的机械手表。
工匠精神是坚持认真、坚持细致。
日本赛车手井田在职业生涯结束后开始着手改装汽车,每一辆保时捷都由他亲手只用眼睛与彩笔在模具上画出,精心打磨剪裁一星期甚至一个月后,才安装在车体上,完美无缺。不得不讲,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着实让人佩服。
工匠精神是少而精,不求利。
德国人生产的汽车每年都会限量,但他们只用半年工资便买得起,每一辆汽车都可以使用二十到四十年。对于工匠精神,可谓完美的诠释。
相反,马虎与凑合终酿恶果。
旧时,有一位画家在画马时觉得不像,便将其改成了老虎。他的两个儿子问他时,他便解释道一个是马,另一个是老虎。于是他的儿子出去打猎时,一个将马误看,射死了一匹千里马,另一个将虎误看,骑上去被咬死了。凑合看着像,却终酿成了悲剧。
中国目前的工匠精神是稀缺的。
在如今这个变化万千的年代,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安静下来,持之以恒般做一件小事。但不论是身边微末之事的变化,还是宏大的社会政事变化,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在万千改变中却总有一些东西历久弥新。它们经历时间的淬炼,依然散发出灼灼的光芒,就如我们头顶的苍穹一般,日升日落,亘古如斯,那便是工匠精神的产物。
我们必须具备工匠精神。或许现在的我们如少年般浮躁豪言“差不多”,但成熟后,反观自己的不足,由虚而实剥落浮华,将自己从一弯急流瀑布点化为静水深流时,我们才会发觉工匠精神如此重要。所谓工匠,亦是认真细致。
“工匠精神”是当前时事热点所提倡的精神,它向我们传达了不是培养“会做事”的工匠,而是要培养“严谨、一丝不苟、脚踏实地、精益求精的精神。
在国外,当你看到某见产品上印有:“中国制造”时,你定会为其而骄傲,的确“中国制造”现在已经遍布世界各地,但是“中国制造”也是每个国人的痛,在国外,一想到“中国制造”便是加工,并非是自己独有产。怎样才能把“中国制造”改变成“中国创造”呢。这便需要工匠精神了,一种大国工匠精神。
精益求精,这一词大多体现在瑞士、德国、日本等国家,比如德国凌美钢笔、双立人菜刀、菲仕乐锅价格不菲却备受欢迎,瑞士的军刀、机械手表,日本的电子产品,甚至马桶盖?我想,人们在追求品牌的背后,追求的是制作产品的那一份匠心,那一份工匠精神,只有在产品中注入了独有的认真专注,把技术变成艺术,其价值才不言而喻。
那中国呢?中国其实技术人才也很多,但就缺少了工匠精神。所以我们要让工匠精神延续,传承下去。现在的中国就需要这种带有工匠精神的人或企业,这样才能让中国在伟大的复兴之路上更进一步。
现在国家正在飞速的发展,但是也出现了种。种乱象,“造假,腐败”这些字眼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,有人会问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些现象频繁出现呢,其实这就是缺失工匠精神的原因。工匠精神的缺失导致了现在的企业追求短、平、快,不注重质量的提升。
所以“工匠精神”这一新词,从而我们也寻找到了让中国从“制造”变成“创造”的方法。
孔建伟,一位大国工匠。在焊接行当摸爬滚打了32年,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企业各级领导和师傅们对技术工人的重视。他的工作最能体现出工匠精神,每一次焊接都是那么的严谨,一丝不苟。
胡双钱,我国的航空“手艺人”,他35年加工过数十万的飞机零件,没出过一次次品。这是值得敬佩的。
高凤林,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。一位大国工匠,用他的灵巧双手,匠心筑梦的故事。这个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,不是进大学、拿耀眼文凭,而是默默坚守,孜孜以求,在平凡岗位上,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。最终脱颖而出,跻身“国宝级”技工行列,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。
作为学生,有人可能会认为,自己是一个学生,工匠精神与自己毫无关系。其实不然,工匠精神应从学生时期培养。只有在学生时期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精髓,将来在社会上才能使工匠精髓发扬光大。
在学生时期,我们就要注重工匠精髓,要养成严谨、一丝不苟、刻苦的习惯,面对困难要有永不放弃,坚持不懈的精神。
所以,让我们一起携手,将工匠精神传承!
今年初春,上海痛失两位文化老人。一位是歌唱家、音乐教育家周小燕,一位是连环画泰斗贺友直。两位老人先后离世,其间仅相距12天。他们深耕于自己的领域,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。而这当中,有一种叫做工匠精神的文化遗产,更是两位老人共同留给我们的珍宝。
周小燕在60多年的声乐教育生涯里培养了一批艺术名家。她对学生一贯标准高、要求严,把认真和敬业看得尤其重要。她上课从来不受时间限制,即使是在耄耋之年,学校和家人严格控制课时,她仍偷偷约学生加课,把自己的时间排满。
在贺友直6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,身体力行的也是专注二字。即使连环画市场衰微,一幅画挣不了多少稿费,他仍踏踏实实地画,极其认真地对待每一根线描。他自称“画匠”,这么说并不是贬低自己,而是要求自己像工匠那样,专注、专业、执着。
有人以为艺术靠的是天赋,有才情便可自由肆意,不需反复磨砺。论才气,周小燕和贺友直在各自领域中都算得上是天分极高的人,但他们却如此执着于对技艺的反复雕琢,日日勤恳埋首于技艺的磨砺完善,为什么?因为,单凭灵感、才气,可以一时绚烂,却难以成就真正可以传承的艺术。
文档为doc格式